文 |地缘历史档案
编辑 |地缘历史档案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2013年4月8日,伦敦街头发生了一件怪事。 成群结队的人在喝酒放歌、放烟花,理由只有一个,撒切尔死了。
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,掌权11年,三次连任,可她死后英国人不是流泪送别,而是当街举牌子说“女巫终于死了”。
展开剩余85%苏格兰、曼彻斯特、利物浦这些地方,几乎成了庆祝现场。酒吧里有人高喊“干杯!为矿区兄弟报仇”,还有人把她的照片贴在棺材模型上游行。
你要说她没有功绩,那也不对。她确实救过英国经济,打赢过马岛战争,控制住通胀。但真要问一句:她到底为谁好过?
她靠着 私有化、削福利、砸工会、涨人头税,把经济盘活了,可底层人却过上了地狱日子。
矿工、清洁工、公交司机、穷学生、无房青年…… 都成了她改革下的“牺牲品”。
一个能让人放鞭炮庆祝她死亡的首相,不可能只是“争议人物”那么简单。今天我们就来聊清楚:撒切尔到底做了什么,让无数英国人恨她入骨?
掀桌改革,工人没了饭碗,企业却赚翻了
撒切尔刚上台那会儿,英国经济确实挺惨,通胀飙升,失业率高,财政赤字撑不住。她就一句话: “国家别再管那么多,把东西都卖了。”
于是从1979年开始,英国进入了“甩卖模式”。煤矿、电信、公交、供水、电力、天然气……能卖的全卖了,不能卖的也打包处理。
光英国电信1984年就卖掉了50.2%的股份,1986年天然气直接全卖,公交公司被肢解成几十块扔给私人。
这事儿听起来像是经济改革,实际操作却是 “为赚钱不顾一切”。煤矿一卖,矿区直接关门。几十万人一夜间失业。
苏格兰、威尔士、约克郡这些地方,原本靠煤吃饭,结果全变“鬼城”。白天没人,晚上不亮灯,年轻人搬走,老人熬日子。
电信卖了,电话费涨两三倍。公交卖了,偏远线路取消。你离市中心远?那就别上班了。
电力卖了,断电事故频发。供水卖了,水价飙升。普通人活得更难了,资本却赚得更疯了。
撒切尔嘴上说 “市场效率”, 可效率是建立在牺牲底层的基础上。她把国家当公司管,员工不赚钱就开除,服务不盈利就关停。问题是,这不是公司,这是社会。
矿工们看不下去了,1984年爆发全国大罢工,要求停止关矿、保住饭碗。
撒切尔直接上警察、调军队,把这场工人运动定性成 “国家敌人作乱”。一年后,罢工失败,工会领袖进了监狱,矿区一蹶不振。
这一战,彻底打断了工人阶级的脊梁。工会变成摆设,工人没了声音。撒切尔赢的是权力,输掉的是一个阶层的未来。
福利砍了,房子没了,社会彻底穿了个洞
撒切尔上台后,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砍福利。她觉得养人是浪费,国家应该只扶最穷的那一小撮人。于是,儿童津贴砍了,住房补贴取消,失业救济也收紧了。
穷人原本靠这些福利还能勉强过活,福利一砍,连喘气的机会都没了。更扎心的是, 她1980年还推了个《住宅法》,鼓励人们买下原本属于国家的公屋。
一开始大家觉得捡了便宜,能用低价买房,多好啊。问题是, 公屋一卖就没了,国家没钱再造新的。结果就是:第一代人买了房,第二代人没房可住。
到了90年代,年轻人租不到房,买不起房。伦敦出现了 “住房难民”,有人住在车里、住在仓库边的小集装箱里。你要是上了大学,毕业就背着贷款,想买房?想都别想。
而最荒唐的事还在后头。 1989年,撒切尔在苏格兰试点“人头税”。简单说就是,不管你多穷多富,每人都交一样的钱。
清洁工月薪几百英镑,被强行多收几十英镑税。银行家月薪几万,交得和你一样。这哪是公平?这就是割穷人的肉。
1990年,英格兰全面推行人头税,结果直接炸锅。全国爆发大规模骚乱,伦敦市中心变成战场。这是撒切尔政治生涯的终点,她被迫下台,连党内都看不下去了。
可她留下的烂摊子,没人能收拾。福利断层、住房断层、教育断层,全是她一手制造的 “社会断层”。
嘴上强硬,手下无情,死后依旧被唾弃
撒切尔一生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: “社会不存在,只有个人。”她不信国家义务,不信群体关系,她只信竞争、效率、市场。
在她眼里,工人要的是保护伞,她要的是进步速度。她不在意你有没有工作,只在意你是不是赚钱。
她还说过: “工业和其他产业无区别。”这句话看着像自由经济的宣言,结果却成了英国制造业衰败的起点。
英国的制造业从她任期开始一路下滑,金融资本却暴涨。工厂关了,证券公司多了,工人没活干,银行家却拿年终奖。
2008年的金融危机,很多英国人都说:“这就是撒切尔的债,现在来收了。”
外交上,她也走得极端。 1982年,她派兵拿下马尔维纳斯群岛,打赢了马岛战争。这场仗让她支持率暴涨,可英国人心里明白: 这是用255个士兵的命换回来的民意。
更让人反感的是, 她公开支持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, 还力挺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,说“稳定比短暂正义更重要”。她的价值观,冷得像铁板。
所以她死后,英国人不是哀悼,是庆祝。她的支持者说她“拯救了英国”,但 她救的是账本,不是人。
伦敦政经学院的大卫·刘易斯说得很直白:“她留下了一个个人主义的、自私的社会……此前英国那种更为集体主义的、相互扶持的社会一去不返。”
撒切尔的死讯,是一面镜子。它照出了英国社会的两极分化,也照出了一个国家改革的底线在哪里。
一个国家的强大配资官方网站,不是富豪有多强,而是普通人有没有盼头。
发布于:河南省金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